在中国有一条铁路,它穿越秦岭山脉,直达蜀地四川。它的建成,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被誉为中国人的骄傲;它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交通困境,这就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宝成铁路穿越的秦岭,是青藏高原以东的最高山脉,植被茂密,终年雾霭程程,而线路沿线的很多车站,仿佛身处云间。近日宝鸡新闻网记者便随宝鸡车务段工作人员一同探访了地处秦岭腹地的青石崖车站,走进这些坚守在“云端车站”铁路职工“云上的日子”。
记者走进“藏”在云端的车站
乘坐列车从秦岭北麓的任家湾车站出发,列车一路向南,桥隧相连,随着海拔的攀升,从杨家湾、上观音山、越青石崖至秦岭车站。这一段就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这段线路的直线距离6000多米,但铁路长度却达到了46.2公里。铁路沿周围的山势,呈3个马蹄形和一个“∞”字形盘旋升高,落差达817米。在这几十公里的铁路上就有4个小车站,它们日夜监控铁路的运行状况、维护着这段云端铁路的安全,接送着南来北往的列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中,青石崖车站就是这4个车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在这里一群铁路人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默默奉献,保证着铁路的畅通。
3月14日,在宝鸡车务段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乘车前往青石崖车站,车开到一山脚下停了下来,下车后,宝鸡车务段的工作人员指着对面的秦岭山说大家就要从这里爬上去。记者发现,这里根本没有真正的路,而且坡度较大,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爬山时要分外小心。一路上,大家相互帮扶,走走停停,女记者和年龄稍大的记者爬到半山腰时便已经气喘吁吁。无奈,大家只得在山间寻找短树枝做为拐杖,继续攀爬。虽然只有30分钟的路程,可待所有人员爬至山顶时却早已精疲力竭。
上山后,就是一条300多米的隧道,要到青石崖车站,必须穿过隧道,在铁路人员确定没有火车通过的情况下,我们跟随青石崖车站的工作人员迅速穿过了隧道。
出隧道后,几名工务段作业人员正在进行轨道检修工作。往前再走100米左右,青石崖车站出现在眼前。记者发现,青石崖车站三面环绕青石峭壁,一面临崖,仅有的两股铁道临崖而建,两端伸向山洞隧道,青石崖车站就像建在秦岭之巅的“空中楼阁”。
据介绍,在修建宝成铁路时,这里本都是山体没有平地,筑路大军用300多吨炸药硬生生在山体上炸出一块平台,才修建了青石崖车站。
一群秦岭深处的“钻山豹”
在青石崖车站,这里除了有车务段职工24小时的值守外,还有工务段、电务段等铁路职工要在这里作业,大家不能只靠每天早晚一趟的通勤火车出进。于是,秦岭山里出现了一群“钻山豹”。
据车务段工作人员张宝忠介绍,青石崖车站工作人员出行一般就靠每天早晚一趟的通勤火车。错过了通勤车,就只能走崎岖的小路。
都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在青石崖车站北端隧道口,为了保障线路不被山洪冲毁,顺着山麓,他们修筑了一条通往山下的排洪“渠”,这条“渠”也成为青石崖职工的“路”。近70度的陡坡上荆棘丛生,行走异常困难,如逢降雨或降雪,这条“路”就走不成了。于是,他们又从另一边的山脊将突出的岩石敲碎,砍掉灌木,开辟出一条仅勉强能容单人通过的新路(就是记者们上山时的路)。秦岭地区树木生长旺盛,这条路经常会被疯长的树木封闭,走这时不仅要双脚小心翼翼,还得用双手不断将挡路的树枝拨开,铁路工人们就像“钻山豹”一样,每天穿行于此。
远离通讯信号的“世外桃源”
煲电话粥、刷微博、聊微信,已经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如果突然远离网络,很多人都会有不适。
然而,在青石崖车站,打电话和上网就是奢望。因为这里3面环山,且海拔较高,连移动信号塔都比站台低,在这里手机信号经常处于“失联”状态。
要想打电话或上网,就要拿着手机在悬崖边找信号,即使幸运的找到了微弱的信号,也是时有时无。这里车务段的11名职工中,除了站长和副站长一个是70后,一个是80后外,其他9名职工都是“90后”,而且都是男性,他们下班休息时,娱乐的方式就是看书、打篮球、练工作技能。
“在上大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在上网,无论是聊天还是玩游戏,就感觉生活像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到了这,一开始也很不适应。”出生于1993年的任鹏涛,2016年来到了青石崖车站,一开始不适应无法与外界联系的这种生活方式,后来看大家都坚持过来了,他在休息时和大家打打篮球,看看书,慢慢的也适应了不玩手机的生活。
宝鸡工务段的张晓萌说,以前一个同事在青石崖车站,休假时候别人介绍了个女朋友,人家对他挺满意,见了一面后,第二天给他同事发信息约见面,结果男子在青石崖车站手机没有信号,没收到信息,等周末下山看到信息后,人家姑娘生气不理他了。
深山里铁路安全的“守护者”
区间内道路是否畅通、过往车辆是否准时、人车是否安全,一直是青石崖人最为关心的事。
今年46岁的刘一安是宝鸡工务段青石崖工区的工长,他所在工区由于地形复杂,设备养护难度极大,每天攀高爬低的干活,导致他膝盖长期疼痛。今年春运前,他的膝盖又开始疼了,工作间隙他抽空去医院检查,发现膝关节积水严重,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进行治疗。这让他为难了,因为就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工区班长向他反映,有一根铁轨需要在24小时内更换下道。“这项工作耽误不得。”刘一安便央求着向医生请了假,因为换一根伤损轨对只有10来个人的工区来说是个大活,他放心不下。
青石崖车站原值班员刘兆萍永远都忘不了2012年12月24日她处置下行出站区段红光带的事,当天正值她当班,车站运转室控显器下行出站区段突然出现红光带后瞬间消失。红光带意味着断轨、胀轨,意味着落石挡道,火车进入就会有颠覆脱线的危险。而此时K1363次客车正准备进站通过,刘兆萍立即联控司机紧急停车。由于噪音干扰,司机误听成“1道通过”,列车头部已经进入站内。就在这紧急时刻,车站站长刘思成夺过值班员手中的红色信号旗,高举在头顶猛烈摇动,司机看见信号旗后立即采取了非常制动措施,车停下来时,列车头距出站信号机仅有50米。
正是有像刘一安、刘兆萍这样一代代青石崖人的坚守与奉献,才确保了宝成线上一列列火车安全运行。
“青石崖精神”被一代代坚守传承
“我们这最苦的是饮水,冬天水管冻住的话就要上山抬水,夏天太旱的话连喝水都是问题。”青石崖车站站长张凯君说。
据介绍,最早这里的用水都是从下面的观音山站用火车捎过来的,1974年,原车站站长谢宗友带领8名青工在山涧寻觅水源,靠钢钎大锤在岩石上凿出一条700多米长的引水槽。进入90年代,又将引水槽改建成了引水管道,职工们从此用上了“自来水”。
当天记者在车站的厨房杂物间里看到有6个50升的塑料桶,张凯君说这是他们冬季用来取水、存水的桶,每年12月份到次年二三月分,因水源地冻结,站上的自来水就会断流,大家就要到500多米远的西山崖边取泉水,因为水流小,接满一桶需要5分多种,大家一去一回经常要耗上1个多小时,且山路难走,冬天在雪地里摔倒是常事。水来之不易,大家就节约着用,洗脸、刷牙、做饭、洗菜的水都被留下,用以冲厕所。
宝鸡车务段党委书记黄鹏旭介绍,青石崖车站很缺土,曾今站上职工回家后,上山来一定会带的是泥土,一代代的青石崖人将一袋袋的泥土带上山,在这里建起了小菜园、小花园。为了丰富大家业余生活,这里平整出了篮球场、安装了健身题材,建设了文化走廊,还建成了青石崖历史陈列馆。
自建站以来,青石崖车站获得无数殊荣:“全国青年文明号”、“全路五四红旗车站”、“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这里还被命名为“全路共青团教育基地”。
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一代代青石崖人坚守传承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互助、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青石崖精神”。
艰苦的地方,也是修炼青春的地方。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张凯君带领着他的青石崖人坚守在云端小站,看着一趟趟的列车在这里停靠,又从这里出发……(宝鸡新闻网记者 宋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