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0年
第一期“十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活动开展以来
受到通州百姓的广泛好评~
千呼万唤始出来!
第二期“十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活动
线上投票如期而至啦~以下是参与此次“十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评选的入选项目~你一票,我一票“十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就出道!还等什么呢~大家快来参与投票吧投票时间11月10日-11月17日(每个ID只能投1次,投选项目数量不限)
通州区委组织部NO.01“三级联考”村级考核工作机制
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有效激发村级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通州区制发《通州区村“两委”班子及村“两委”干部考核指导意见(试行)》,创新考核机制、明确考核重点、量化考核任务,注重以考核“小指标”推动解决“大问题”为建设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动员老党员在疫情期间参与卡口值守创建区、街乡镇、村三级联考机制,真正实现考核主体由乡镇向区、村上下两级延伸,考核对象横向覆盖470个村级组织,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联合的考核格局,凝聚起全区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强大工作合力。
注重正反双向发力,考出工作硬实力。注重将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硬性条件和弹性条件相结合。在三级考核机制基础上,增设“突出贡献”奖励机制和“负面清单”惩罚机制两项附加机制。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邀请市级专家指导产业种植,推动农民增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激发工作新动力。坚持把激励担当、促进发展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相结合,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增强结果运用刚性,实现“奖优”和“罚劣”双向发力,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开展村级考核工作,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发展导向、实绩考核导向,激发了村“两委”干部的动力和活力,营造了对标找差、竞相发展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通州公安分局NO.02热线心连心 为民显真情
通州公安分局将做好“接诉即办”工作作为抓手,建立并不断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工作措施,有力推动公安工作领域内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20年以来,妥善办理群众来电17813件,群众“三率”评价不断提升,分局“接诉即办”相关工作机制,在2020年度北京市公安局“十大优秀立法建议及执法制度解读”评选中荣获第二名。
通州公安分局“接诉即办”相关工作机制,在2020年度北京市公安局“十大优秀立法建议及执法制度解读”评选中荣获第二名。高站位,“三项工作”统一全警认识。公安分局始终高度重视“接诉即办”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将群众来电作为了解群众意见、查找自身短板的重要渠道,并将此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接诉即办”相关配套文件。作实“教”、“考”、“评优”三项工作,确保全体干部、民警对“接诉即办”的工作理念及重要意义真正入脑入心并在工作中落到实处。
建闭环,“三项机制”整合警种力量。建立7*24小时值守机制,迅速响应群众诉求。分局各单位均明确专职力量负责群众来电的流转办理,依托北京市公安局12345派单办理系统,对群众来电信息第一时间接收、响应,确保在来电办理之初即赢得群众的认可。建立双派单机制,着力推进“未诉先办”。对群众来电交由属地单位办理的同时,同步交办主管职能部门,一方面指导属地单位办理好个案,另一方面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梳理研判,组织开展疑难问题攻坚。建立一案双查机制,全力推动提升执法水平。
通州公安分局组织“接诉即办”十佳经典案例评选,营造创先争优良好氛围。强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相对集中的难点突出问题。分局始终关注从根本上发现、解决易引发群众来电的热点、难点问题。依靠党委政府,主动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发力,多措并举,及时解决群众诉求。
通州区检察院NO.03“治”慧检行
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参与社会治理,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以检察建议为抓手,着力打造“治慧检行”品牌,加强机制创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畅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推进我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局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公正法治环境。
区检察院向民营企业制发检察建议,堵漏建制,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充分运用检察建议,找准社会治理切入点。依托“四大检察”全面充分协调发展,注重强化检察建议效能,加大针对性供给输出。2021年1-9月通州区检察院共制发检察建议84份,较之2020年全年增长172%。
构建“三询”常态化机制,提升刚性辐射影响力。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建立检察建议“三询”机制。建议制发前,询问相关涉案主体,充分沟通,全面了解发案风险,综合各方力量推动解决问题;初稿拟定后,询问被建议单位,确保检察建议符合实际、具备实效,做到“落地有声”;终稿制发后,打破传统“文与文”对接,通过“面对面”交谈,释法说理。
联动共治达共识,“1+1+N”模式促共赢。注重加强协同配合,在案件查办、犯罪预防、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共同研究防范和整治对策,提升检察建议切入市域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智慧性和有效性。
区检察院与其他单位开展交流座谈会,加强联动共治,确保提升检察建议刚性,实现双赢共赢目标。2020年至今共制发了133份检察建议,涵盖国家安全、民营经济、社区治理、国有财产、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充分利用“磋商机制”,推进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同频共振,增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保障、食品领域监管、特殊人群保护等各方各面的工作合力。坚持做到每案“回头看”,以实际行动切实为副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通州法院NO.04“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治理链
通州法院主动适应社会治理新需求,立足副中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积极打造“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治理链,努力使之成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创新社会基层治理、促进审判能力现代化、服务保障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的“枫桥经验”升级版。创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一站式办理模式,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化解纠纷。“链”接矛盾源头,纠纷萌芽期不缺位。全情参与“吹哨报到”,在街道乡镇设立法官工作站、诉源治理基层共建点,选派骨干法官担任联络员,帮助基层党委政府、村民组织解决好依法行政和依法自治的问题,截至目前站点已开展诉源治理服务70余次。高效对接“接诉即办”,在全市法院率先与城市管理指挥分中心建立工作对接,重点关注涉疫教育培训、预付卡纠纷的预防化解问题,选取两批107件典型案例与区市场监管局、12345指挥中心联合化解。“链”起解纷资源,纠纷诉外化解有作为。参建多元解纷区域大格局,完善诉讼与和解、调解、仲裁等非诉讼化解机制的有机衔接,构建专业调委会与专业审判团队紧密衔接的调裁模式。创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一站式办理模式,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司法强制力。搭建解纷力量培育平台,与区司法局、区总工会、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达成对接意向,以京法巡回讲堂、“诉调讲堂”进点站、微信联络群等方式,主动参与非诉解纷力量的培育指导。
“链”通程序渠道,纠纷分轨解决显成效。广泛吸纳社会调解资源,入驻法院组建“通和”调解工作室,实现简案调解,近20%的民商事纠纷化解在诉前。统筹调配全院审判资源力量,精选能力突出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建13支速裁团队,实现类案速裁,近40%民商事纠纷速裁解决。推行示范判决和司法建议“两书”治理机制,以示范性判决说理促纠纷预防,以司法建议书促问题整改。
在北京法院多元调解和速裁工作现场推进会上,通州法院的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模式确定为“北京样本”,在全市法院推广。新的审判格局下,依托多元调解和速裁有效分流60%以上民商事纠纷,确保83%的民商事法官力量精耕40%的民商事案件,审判质效稳步提升。通州区司法局NO.05通州区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
通州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服务副中心建设大局,坚持“多点布局、多元解纷”,做实做强行政调解工作。依托行政复议接待室,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力量,成立通州区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市区司法局领导开展法律宣传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体制创新,行政调解工作嵌入多元调解体系。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贯穿重大决策、行政执法、司法诉讼、普法依法治理等重要环节,构建集和解、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诉讼多元一体、有机街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保障有力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
加强多调衔接诉源治理,强化效果突出重点,服务副中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行政调解,紧紧围绕重大民生问题,做好行政调解工作。加强府院沟通,创新诉源治理手段,促进依法行政,实现社会矛盾减量目标。
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全流程规范聚焦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建立事前约谈、谈话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预警响应制度,推动行政纠纷未诉先解。建立事中约谈、听证制度及复议案件领导负责制。建立事后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
法律咨询日活动,行政复议联合人民调解为当事人解答法律问题。2020年,整合改革重组后的司法行政资源,依托街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22个行政复议接待咨询分中心。加强与公安、城管、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环保、住建等单位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全区范围内重大敏感行政案件的调处工作。在保障街道办事处对小区内违法建设清理整改综合执法过程中,充分发挥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职能,及时组织街道部门会商,妥善引导矛盾化解,有效避免矛盾升级,行政复议实现案结事了,矛盾多元化解格局初显。
通州区民政局NO.06引导居民参与 激发治理活力
——中仓街道基层社会动员模式
近年来,通州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围绕市、区重点任务工作,落实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中仓街道作为街镇社会动员中心的一个试点,侧重老城区焕发社会治理活力,激发社会治理的源动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取得了显著成效。
雷锋月“V爱中仓”主题活动,动员12支志愿服务队和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美尔目等16家单位,为周边7000余人开展了14次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搭建社会动员平台。聚焦治理焦点问题,以“金点子”、“V爱中仓”为主题,确立24个优秀微治理项目,动员30支社会组织,开展60余次活动,服务17000余人次。聚焦关键小事,解决精细化治理烦心事。动员专业社会力量为居住在本辖区五类人群,开展以送菜、送医、理发及保洁为主的特殊群体生活照顾服务,累计服务156人,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
搭建社创研究平台。以提高中仓街道“协商式服务”水平为目标,发挥专家智库优势,指导协助各社区建立各级议事平台50余个,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协商议事体系目前,已累计开展协商议事会议50余次,协商制定、落实需求回应方案300余条。
搭建能力提升平台。构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人才体系,以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枢纽,提供组织培育、人才培养、志愿者管理等支持性服务,为基层社会之提供人才基础。目前,中仓街道志愿北京平台注册志愿者11931人,参与志愿服务4098人次,自2020年7月,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87097小时。
搭建品牌推广平台。聚焦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方向,总结推广中仓街道特色经验模式,逐步探索“一社一品”,运用“互联网+”助推品牌提升。
中仓街道首推“6组1队”模式,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治理,倾听居民诉求、畅通居民反馈渠道,转“接诉即办”为“未诉先办”。中仓街道社会动员中心首创的老旧小区改造模式被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文明网、北京电视台、公益时报、北京晚报、通州电视台、北京城市副中心报等10余家区级以上媒体报道20余次,为《北京市社会动员实施指引》提供了素材和模式参考。
通州区住建委NO.07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通州区住建委作为城市更新“推动实施专班”主责单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放在城市更新行动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统筹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营前街小区改造前/后对比照片。建立区级联席会制度。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压紧压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明确落实职责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加强统筹调度,密切协作配合,精心组织实施。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改造工作启动前物业管理与改造工程同步表决,将实施规范化物业管理和成立物管会(业委会)作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前置条件,并将成立业委会作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优先条件。
加强项目管理。由区住建委统一招标,并由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各乡镇街道作为施工、监理招标主体,鼓励试点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执行资金会签制度,由联席会组织区住建委、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审计局、区城管委进行会商,并对实施主体申请的书面材料进行联合确认,作为资金拨付依据。
做好居民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发挥居委会、楼门长工作优势,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全面营造“和谐整治”的良好氛围。“自下而上”开展居民工作,对小区进行群众意愿摸底,并将12345、治理类街乡镇的突出小区作为重点摸排范围。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属地政府、居委会、党员代表多层级工作组织,在街乡主导下成立居民自治组织,逐步实现社区自治、精治、共治。
通州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宣传日。微改造带来大更新,大更新带来新面貌。“十三五”以来,通州区已确认75个小区、225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目前已完工11个。在现有项目基础上,加大引入社会资本,探索“财政补助一点、社会支持一点、居民出一点”的资金共担长效机制,实现副中心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
通州区发改委NO.08小微项目惠民生
区发改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党建引领,把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为头等大事,于 2020 年4月开始实施“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旨在通过“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双向发力,精准回应群众诉求,办好群众身边实事,推进城市副中心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优化提升,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区居民代表为区发展改革委送来锦旗。深入基层听民意。以“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工作思路为引领,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从“看得见、管不着”向“管得着、管得好”转变。先后走访 55 个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摸清群众的真实意愿和需求。通过实地踏勘项目现场,认真梳理群众反映高频问题和集中诉求,基层治理进一步由“群众要我做”,转变为“我要为群众做”。
精准治理解民忧。从 12345 热线中寻找群众反映普遍的“最大公约数”,找准“病根儿”,集中破解共性难题,通过一个个小工程、微项目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切实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建立“征集-申报-初筛- 联审”的项目管理体系,组织区财政局、区城指中心等相关部门对拟支持项目必要性、方案可行性等进行联合审查。集中解决路面修复、防水、文体设施更新等 痼疾,惠民服务精准到位,相关问题基本实现零投诉,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
快审快批应民心。严把审核关,力促项目尽快落地,建立快审快批工作机制。利用“疏整促”信息平台进行“线上申报、云端审核、线下踏勘”的处理模式,力争实现“基层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区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进社区、访居民, 面对面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和集中诉求,与辖区居民 共同商讨解决事项。小微项目实施以来,支持农村管理类项目 102 个,支持城乡建设类项目 211 个,并且从项目申报到审核备案正式实施仅需 20 个工作日,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最快仅需 2 个工作日,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又好又快”的金口碑。搭建了市民与政府的“连心桥”,通过议事厅、敲门行动等多种途径,调动了居民、物业、社区等多元主 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及时让居民看到了政府回应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问题的决心,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成效不断显现。
通州区卫健委NO.09打击无证行医 护佑百姓健康
通州区卫生健康监督所根据市、区要求,按照《通州区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实施意见》开展打击工作。通过多年高压打击,通州区无证行医存量持续减少。
卫生健康监督所所长部署“2019年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清扫’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北京市通州区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领导小组,印发《通州区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实施意见》,明确部门责任和重点任务,为打击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积极协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挥基层“触角”作用,及时发现无证行医线索。
会同公安分局制定《关于建立联合打击无证行医工作协调机制的方案》,通过建立领导协调、联席会议、联合行动“三大机制”和案件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联合培训、同步考核“五大制度”,全面提升打击效率。
加强同公安、市场管理、城管执法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联合行动。
为巩固打击效果,自2017年,每年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
卫健委联合区公安分局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工作。2017年至2020年,开展学校、企业、外来人员居住地实地宣传14次,利用官微官博发布打击无证行医信息96条,与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通州电视台、大运通州网等媒体合作报道相关新闻52条,进一步提高百姓抵制非法行医、维护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
通州区妇联NO.10巾帼维权 送法到家
2015年,北京市通州区律师协会与北京市通州区妇联联合成立了“巾帼维权、送法到家”女律师普法宣传团。从六五普法到七五直至八五普法,普法宣传团的女律师们始终坚持不懈,扎根基层,不断创新,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基层法治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妇联成立女律师“巾帼维权送法到家”宣讲团“巾帼维权、送法到家”项目由35名通州区女律师组成义务普法宣讲团,通过宣讲团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为基层百姓群众、基层自治组织、生产企业宣传普及法律知识。项目宣传涉及的内容包括《宪法》、《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个领域,覆盖了通州区的各个乡镇、社区,受众群体主要以妇女、青少年、老年人等为主,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到万余人次。
北京市通州区女律师协会召集各所女律师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收集各乡镇基层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组织开展调解等工作。每月根据基层需求提前制定授课、宣传、咨询计划。
疫情期间,女律师法律宣传团队35名律师吸纳到区妇联建立的16个线上“巾帼维权 暖心到家”微信群,为辖区内妇女姐妹、家庭成员提供疫情期间的免费的法律咨询,助力推动副中心的法治建设。
通州妇联与律协法律知识竞赛“巾帼维权、送法到家”项目实施以来,有效提升了基层普法工作成效。2019年,荣获市妇联颁发的“巾帼建功新时代,志愿服务暖人心”荣誉表彰。
新华街道NO.11夯基础、强统筹,践行“接诉即办”新模式
新华街道深入践行“接诉即办”,以严格、认真的标准化执行为基础,以科学、高效的系统化统筹为支撑,不断激发街道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热爱基层岗位、全情投入“接诉即办”工作的内在动力,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高、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荣获北京市2019-2020年度“接诉即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每周推选3件典型案例进行全周宣传标准化执行,夯实高效工作基础。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建立“党工委抓总、六办纵向到底、社区支部横向到边、党建协调委员会统筹兜底”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制定并动态更新“12345常见案件职责清单”,辖区所涉及的大部分管理服务职责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无空白、不交叉。打造“闭环处置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接件-登记-批转-受理-办理-反馈-督办-总结”的闭环式操作流程,及时推动诉求解决,提高办理效率。制定出台了《新华街道“接诉即办”考评奖惩工作暂行办法》,营造奖优惩劣、激励进步的工作环境。树立“每诉必争”的思想意识,遇到诉求办理结果不满意的情况,迅疾启动“回手”处置机制。每一次“回手”,办件人从普通工作人员到负责人、分管领导、街道一把手,层层升级,倾力做到始于群众诉求,终于群众满意。系统化统筹,提升主动治理能力。推进“热线+网格”的深度融合,将9个社区和工作站分为69个网格,采取“社工网格长+楼门长+志愿者+专业力量”包责任田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成立了百人环境美容群、治安维护群等多个居民自治组织,共治自治水平不断提升。新华街道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平台整合优势,开展“一站式服务对接会”与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北投通城协调建立联动处置长效机制。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平台整合优势,开展“一站式服务对接会”,与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北投通城配合建立“联合决策-跨单位科长对接-社区一线社工上门办理”的协调长效机制,实现了各治理主体由“利益导向”向“价值导向”的转变,形成了以共治促共享的良好局面。中仓街道NO.12四员厅社区邻里议事厅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要求,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标准,中仓街道四员厅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抓住服务居民这一关键点,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互动参与,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社区引领居民自治新模式。
就车站路小区,水月院18号院施工问题,中仓街道及时做出回应,现场查看小区因施工所带来的问题,并前往现场针对物业管理等问题提出指导意见。2018年,四员厅社区成立了由包片的街道副主任为主任、党总支书记为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为联络员,各分支部书记、相关单位对接党支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制定包括政策服务、便民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在内的资源服务项目清单,通过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内认领、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协调确定服务项目清单并进行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作为征集居民意见渠道的补充,四员厅社区在13个居住小区设立了8处居民“邻里议事厅”,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为充分发挥议事厅功能,保障议事成果落地,四员厅社区积极挖掘社会资源,鼓励老党员、老志愿者、老居民参与议事,并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开展议事工作,进行专项整治。
就居民在议事厅反映垃圾分类桶点位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四员厅社区居委会召集物业、楼门主事、党员、志愿者及积极参与此事提议纳见的居民在居委会召开的协调座谈会,最终为大局意识,车位车主觉悟提升,让出车位作为分类垃圾桶投放点位,此事通过协商议事得以解决。目前,四员厅社区共有125名党员、志愿者先后参与社区议事,两年来社区共开展各种议事活动102场,通过议事协商确定了便民驿站建设、暑期职工子女托管班项目、车站路小区老旧小区改造 ,街心花园改造等项目。议事协商的有效运行,既鼓励普通居民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又促进了社区治理共治共享的发展方向,改善了以往社区治理的一厢情愿,形成了居民建言献策建设美好家园的和谐局面。
中仓街道NO.13新华园社区“重拳出击”群租整治行动
中仓街道新华园社区辖区内北人家园小区为一处企业员工集资建房项目,小区内部房屋群租问题严重,存在诸多治安、消防隐患。周边群众反映强烈,2019年以来,“12345”群租房相关问题投诉件占北人小区工单总数的60%。针对此问题,新华园社区联合街道平安建设办和辖区派出所等部门开展群租房整治行动。
社区工作人员连同流管员、民警对北人家园小区内群租房进行上门走访,开展安全治安排查行动,在检查过程中对租户进行安全常识提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要求,限期整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在小区宣传栏内张贴大量抵制“群租房”宣传海报;入户下发“群租房”整治通告;制作“群租房”整治宣传标语,在社区内部进行悬挂;组织社区人员联合流管办、包片民警等多方力量对群租户进行上门谈话劝导。使居民充分了解到“群租房”的危害性及整治“群租房”的必要性,为后续整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细致摸排,杜绝安全隐患。组织社区网格员联合民警、流管员对小区群租房进行全面的排查,建立群租房“一户一档”工作台账。重点对群租房内消防器材、厨房间、卫生间、阳台住人等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规定整改时限,紧盯整改落实。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强化相关整治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社区、中介公司联动机制。要求中介公司规范租赁合同,不能对房屋擅自进行分隔,房屋出租情况定期向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建立社区物业联动机制。要求物业公司做好小区群租问题的日常监督和发现工作,一旦发现“群租”现象,及时制止并报告社区。同时,派出所和流管部门做好对完成整改群租房的入户回访,对整治成果巩固程度进行复查,保证“群租”房屋长效机制健全。
为让辖区租户有一个安全温馨的居住环境,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宣传栏张贴出租房屋及电动车消防安全须知,让租户充分了解群租房的安全隐患及租住的相关政策。自2019年以来,通过多部门共同协作,组织相关科室人员20余人,发出整改通知书300余份,联合街道平安建设办、城市管理办、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职能科室整治违规群租房共194套。
玉桥街道NO.14“指南针”文明引导+“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文明指南针”引导队是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为一体的“三社联动”示范组织。“四位一体”是由玉桥驻区民警探索建立的交警、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新型交通引导模式。两者共同组成玉桥交通安全管理的一大亮点。
玉桥街道指南针文明引导推广项目启动仪式。针对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治理的难题,为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玉桥街道在协调警力的同时,组织学校老师、家长、社区志愿者,在上下学时段维护校园门口道路的交通秩序,在保障孩子上下学期间安全的同时,也对校园周边交通起到疏导作用。
目前已拓展培育了八支社区“指南针”文明引导队300多名志愿者,中小学上下学时间,在六所学校周边六个路口维护交通秩序,做到辖区学校全覆盖,预计服务万余名学生。实现了由交警、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警民联手,校社联动,集合多方力量保证学生出行安全,切实把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整治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共同建设学生交通安全防护网。
每年举行“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回馈活动”,对长期积极坚持参与文明交通引导活动的志愿家庭进行表彰并颁发证书。
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相关采访报道“四位一体”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模式,有效促进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提升,辖区道路通行秩序、静态秩序得到不断改善,受到师生、家长们的好评,市民文明出行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成功经验得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玉桥街道NO.15“玉”事好商量 协商“全”模式玉桥街道积极开展社区议事协商工作,夯实社区自治基础、深化议事协商品牌建设。结合辖区老旧小区较多、物业管理缺失、居民诉求多样等特点,以“畅所欲言谈心、敞开心扉说事,多方共汇共识、共创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形成了“微协商”带动“大改变”、“微治理”带动“共协商”的“全知道、全响应、全联动、全关注、全覆盖”的“五全”模式品牌项目。
玉桥街道“彩虹议事廊”创新宣传形式,拓宽议事平台“全知道”。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全面分析街道的优势,通过“创新活动形式、降低参与门槛、打造协商载体”等方法,让居民能够“举手之劳了解议事厅,力所能及参与议事会”。
精准议题分流,健全居民议题“全响应”。创新诉求分类工作法。针对性的将各类诉求整合为“公共事、社区事、物业事、楼院事、居民事”,真正以居民的诉求作为开展实事工作的重要抓手。探索多方联动参与机制。
健全议事队伍,凝聚多方力量“全联动”。坚持党建引领,紧紧把握住“居民议事队伍力量”、“社区工作者”和“相关利益主体”这三支力量。借助“社区联席会”、“党建协调委员会”、“社区物业沟通会”等会议形式,调动社区多元主体与居民协商交流,强化“社区+居民+利益相关方”多方联动的协商队伍的建设。
规范议事流程,深化问题解决“全关注”。通过规范“三会两公示”制度(三会:居民会前会明确居民诉求、利益方会前会协商解决策略,居民议事会协商解决方案,两公示:开会通知公示、协商结果公示),用好议事“三项法宝”(议事规则、参与画布、便利贴),突出“情、理、法”三个原则,从而确保了议事平台的规范性、议事协商的有序性、议事结果的共识性,促进社区议事协商取得实效。
推动品牌建设,打造社区协商“全覆盖”。发挥“社区书记工作坊”的引领作用,以“玉东话事”、“玉南彩虹议事厅”、“艺苑西里楼门共商会”等示范社区为典型,积极推动社区协商议事全覆盖。通过深化社区议事厅建设,不断强化议事代表的身份认同感,提升居民共情凝聚力,为辖区内构筑完善的社区治理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艺苑西里社区车棚清理前后对比照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有效解决了30余个百姓身边问题,让议事协商的文化深入人心,进而提升了居民对于各项工作的满意度。
玉桥街道NO.16“三区一门”党建责任体系
玉桥街道党工委立足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赋权增能,为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中职责不明、人员不足、路径不宽、机制不畅等问题,有效破解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能力与副中心建设标准要求不相适应的难题,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共治共享的楼门微治理工作模式,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楼门微治理的有效路径,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玉桥嘉年华,社区欢乐汇”,展现玉桥风采,传递社区欢乐,凝聚居民力量。聚焦党建引领,强化治理架构,着力构建“三区一门”工作体系。强化党组织建设,优化党组织设置,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突出抓好物管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延伸基层党建工作触角。优化组织架构,以“楼门微治理”作为社区管理服务基本单元,突推行“党组织+网格”工作模式,全面构建“街道工委包街区、党总支包社区、党支部包小区、党员包楼门(院)”的责任区体系。明确职责任务,探索建立街道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和楼门党员四级职责任务清单,统筹涵盖环境治理、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等各项工作,通过清单化明晰职能职责。
聚焦精细治理,强化服务效能,不断创新“三区一门”治理模式。探索建立“街道工委为统领、社区党总支为基础、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的项目化服务机制,打造具有玉桥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依托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客户端、楼门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广泛收集“指尖上的民情民意”,共收集各类“民生帖子”80余条,柳岸方园社区等社区利用微信群“接单”,逐渐建立起网上“见贴即办”线下“未诉先办”的模式,居民群众随手拍随手发,街道社区立即干立即办。
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标识文化墙,展现了玉桥街道“双百工程”的丰富成果。聚焦楼门微治理,强化家园意识,建设更有温度的社区共同体。以楼门微治理为切入点,以楼门文化建设为核心,实施“微网络”“微品牌”“微循环”“微幸福”的“四微”行动,用“楼门微治理”带来社区“大变化”。发挥在职党员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列出志愿服务需求和服务清单,采取“站点+上门”的服务模式,解决居民小困难、小需求、小梦想,全面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九棵树街道NO.17重拳治理违法群租 构建平安九棵树
九棵树街道结合辖区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较多,群租问题突出的实际,按照“突出整体谋划、探索机制创新、强化工作措施”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起违法群租房整治工作的“九棵树模式”,助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扎实开展。
九棵树街道群租房专项治理队伍经上门核实确为群租隔断房后,张贴《关于依法治理违法群租房的通告》,告知住户7天内拆除隔断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按照“搭框架、建章程、组队伍”的工作思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引进第三方力量,建立专业群租房处置队伍,依托12个社区,8个村,设立兼职群租房治理专员,初步建成40人群租房专项治理队伍。建立“社区摸情况-科室专业处置-社区回复”的闭环工作流程,分区负责、包片管理、责任到人,全面落实实名制工作机制,定期汇报、定期回访。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创建九棵树工作模式。建立“一房一档”工作机制,不断更新完善群租房相关信息台账,实现动态更新。建立群租房市民举报专项热线,进一步提高社区吸附力及辖区平安指数。与九棵树派出所建立群租房台账共享机制,拓宽群租房反馈渠道,保障群租房整治专业化、法制化、系统化,守好专项整治法律底线。街道高度重视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结合,为各社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系统,统筹人脸识别、体温检测、数据分析以及识别报警等功能,为多部门多系统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构建辖区平安社区信息化系统。
打造专项整治年,提升居民幸福指数。2021年为九棵树街道群租房专项整治年,街道编制《九棵树街道关于进一步加强违法群租房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由党工委、主任办公会专题调度,每季度向党工委会汇报,围绕重点社区、重点案件开启专项攻坚。以第三方专业处置力量为媒介,将宣传引导与专项打击相结合,将中介治理与监督举报相结合,将督导检查与定期回访相结合,全力打造违法群租房治理专项整治年。
九棵树街道召开群租房专项治理约谈会,对辖区物业、房屋租赁中介等相关行业进行约谈。九棵树街道充分发动辖区群防群治力量,辖区12个社区,8个村,45个小区以及78家中介共计发动群防群治1000余人次,通过挂条幅、贴海报、办讲座、看视频、线上公众号推送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工作,2021年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线上推送100余条,多方联动,全面营造群防群治工作氛围。
永顺镇NO.18志愿服务提升美好生活
富河园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出租房屋较多,老年人较多根据社区特点,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总结形成了“一核三融”工作法,持续加强支部建设、推动融合互促,特别是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要求新课题,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创新,不断提升支部服务能力。
富河园社区两支志愿服务队,合唱队与乐器队参加永顺镇文艺汇演融合居民自治服务,破解“主体缺失”之窘。通过“寻找社区内榜样”、“自主认领志愿服务岗位责任制”等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居民自治新做法,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活动通过宣传展示“榜样人物”、“榜样少年”、“榜样家庭”、“榜样朋友圈”和“榜样单位”等榜样事迹,引领广大居民学榜样、做榜样,提升社区整体文明。
融合社会单位服务,破解“资源不足”之困。建立区域化党建需求清单,将“务虚”的联建转变为“务实”的共建,将共建的优势转化为共治的成效。先后与辖区内多家银行、学校、医院等结对共建,在助老助学、扶贫帮困、社区文化、绿色环保等多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
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北京胸科医院进社区为辖区居民进行义诊,药物咨询融合志愿服务,破解“力量单一”之难。充分盘活资源,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2020年疫情期间,依托党员双报到机制,开展了党员、在职党员执勤工作。大批党员和居民踊跃报名,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党员、在职党员、团员垃圾分类宣传及桶前值守,在集中宣传垃圾分类月共举行了4次宣传活动。桶前值守共计60余人参加。宣传过程中由党员、在职党员、团员包楼门的形式,有这些宣传员宣传入户,使居民更全面的了解垃圾分类。
永乐店镇NO.19疫苗接种“永”相伴
疫苗接种“永”相伴——“永”既取永乐店镇之意,也取永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之意。自开展疫苗接种工作以来,永乐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六个强化”全力推进大规模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有效阻断新冠疫情传播,更快更早构筑全人群免疫长城。截至11月初,全镇疫苗接种12-17岁人群接种完成率排名全区第1,18岁以上人群加强针(第三针)接种进度排名全区第2,前两针接种完成率排名全区第2,疫苗第二针脱漏率排名全区第3,各项指标均居全区前列。
永乐店镇率先开展重点人群疫苗接种保障工作强化责任压力传导。成立疫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疫苗接种工作专班,镇主要领导任组长,二级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支部书记任小组成员,层层压实疫苗接种工作责任。
强化接种场所设置。接种现场设置4张接种台,日接种能力达1200人次。将文体中心演播厅设置为留观区,能同时满足400人留观,电影院式座椅可最大限度让留观人员在30分钟健康观测时段内感受轻松舒适。
强化广泛宣传动员。一方面,严格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各村、社区迅速开展“敲门行动”,采取党员包责任区、村民代表包户等形式,挨家挨户登记、预约、细心讲解,48小时内完成全镇98%人口登记。实现各村自筹资金租用班车接送村民打疫苗,全力服务好疫苗接种群众“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压实镇政府职能科室责任。镇综合执法队、经发科、安监科、开发区、农办等多家镇级部门及时下沉,对所管理行业单位、企业进行宣传动员,积极与社区村开展跨领域协作,各司其职、整体联动。我镇在全区率先成立镇级呼叫转班,每天40余名机关科室工作人员对疫苗接种人员进行电话提醒、答疑解惑、接种回访等专属“一对一客服”服务。
强化重点人群接种。开展重点人群疫苗接种保障工作,同时承担大量市级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总队、市公交集团、市国资委驻通州企业、滴滴网约车公司等50余家大中型单位、7000余人接种任务,占全区市级任务总量的30%,单日接种量超1000余人。
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专访永乐店镇疫苗接种工作
强化工作探索创新。推出“红黄绿”三色疫情防控告知牌,全镇餐饮、商超、办公楼宇“七小场所”等300余家商户门店均根据实际情况“挂牌”。绿色为全员接种疫苗、定期开展核酸,为疫情防控优秀单位;黄色为接种疫苗率较低,核酸开展不及时、防控意识较低,要求及时整改;红色为基本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要求第一时间整改,镇相关部门还将加强督导检查。此项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全镇疫情防控工作公开透明度,让人民群众对“七小场所”疫苗接种工作一目了然,同时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晚高峰》栏目进行播出,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好评。
强化绩效激励考核。制定各社区村、行业主管部门疫苗接种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案,将考核结果与各社区村、镇各部门年底考核相挂钩,重点关注在疫苗接种工作中考察和识别干部。镇纪委全程对各社区村、各部门开展督导工作,对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提出整改要求,对落实不到位进行相应追责。
漷县镇NO.20接诉即办“12345”工作法
为加强“接诉即办”工作主动治理能力,提高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办理质量,漷县镇认真落实市、区工作部署要求,时刻以问题为导向,以心系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原则,聚焦“七有”“五性”工作目标,高度重视“接诉即办”相关工作,漷县镇网格办创新建立漷县镇“12345”工作方法,扎实有序推进“接诉即办”工作。
工作中,漷县镇通过严格的流程确定问题的点位,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确定问题导向。“1”是坚持一种站位:将“接诉即办”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及副书记每日主持召开调度会,实现诉求主管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督办、亲自回访;建立“领导包案”机制,分管领导包片区、包科室督办重点诉求,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强化党建引领,夯实责任落实,用高站位贯通“接诉即办”工作,切实解决百姓诉求。
“2”是完善两方考评:通过完善《机关科室考核办法》、《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村书记月度奖金考核办法》及《漷县镇“接诉即办”工作专项奖励资金考核办法》等考核方案,充分发挥“接诉即办”工作考核结果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将压力传导至基层工作人员,公平公开,奖惩分明;纪委及组织部强化长效监管,定期约谈,吹好“监督哨”。
“3”是健全三项制度:建立健全《漷县镇“接诉即办”工作实施意见》、《漷县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制度要点》及《通州区漷县镇“接诉即办”考评工作细则》三项工作制度,明晰工作要求,把握工作要点,规范处置流程,提升处置效率,不断提高“接诉即办”工作的能力和效果。
通知施工方、诉求人与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三方协调,确定解决方案。“4”是规范四步流程:规范派单、办理、反馈及回访四步工作流程,形成“闭环式”工作体系。派单时要“准”,做好事件分责;办理时要“快”,强化会面沟通;反馈时要“细”,耐心细致说明;回访时要“真”,了解真实态度。协同各科室、各村快速、主动解决来电人诉求,保障“接诉即办”工作顺利开展。
“5”是强化五类分析:按时分析汇总“接诉即办工作总、分台账”、“接诉即办工作科室及社区(村)排名”、“接诉即办工作领导包案情况”、“市民热线反映情况月报”及“市民热线错题集”,夯实数据基础,汇总疑难诉求,分析问题成因,明确解决方案,对标补短,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接诉即办”工作专业性。
宋庄镇NO.21党建领航“五微”治理
为破解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不足这一难题。宋庄镇党委政府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辖区社会治理工作,聚焦切实解决好村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五微”治理为主要内容,面向群众提供生活便民、公益事业、慈善互助、专业调处等服务,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有效激发基层自治活力,逐步探索建立起“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公益微创投项目,聚焦六大领域,组织实施50个微项目,打造了16个微品牌项目。宋庄镇村民自组织由被动的服务接受者向服务供给者转变,有效的深化了村民自治,激发了村民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做好“微党建”,打造“红色队伍”。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34个相关科室、47个行政村和专业社会组织发动47个村的337支社区社会组织(以下简称:社区组织,合计约5000人)成员,政社协同开展“五微”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宋庄镇基层平安建设。
实施“微项目”,深化村民自治。结合2019年和2020年两届“公益微创投”项目,聚焦“不老微梦想、垃圾爱分类、矛盾调解、养老助残、安全隐患预防、美好家庭”六大领域,组织社区组织实施了近50个“微项目”,其中,打造了包括《不老微梦想》在内的16个品牌“微项目”。宋庄镇村民由被动的服务接受者向服务供给者转变,有效地深化了村民自治,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育“微力量”,推动村域社会治理。各部门联动到47个村走访、座谈,挖掘村域能人,组建备案了337支社区组织,队伍的总人数约5000人,壮大了村域基层治理微力量。采取“公益微创投、赋权增能、回馈激励”等措施,通过社工“1带1”方式,开展规范化建设,重点培育了37支“活动能力强、规范建设好、公益性突出”的品牌“微力量”。他们在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公益慈善、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筑梦“微心愿”,公益志愿促和谐。通过组织一系列筑梦“微心愿”活动和公益志愿服务,宋庄社区组织不但实现了由自娱自乐向公益慈善的转变,还在营造了风清正气的文化环境,传播了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采取垃圾分类舞蹈、三句半、桶前指导等形式,10余支社区组织共有约100人助力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活动200余次推行“微行动”,全员参与保平安。为进一步推进村域平安建设,宋庄镇的社区组织通过各种“微行动”,参与平安建设。
通过歌舞表演、入户发放宣传单6万份等方式,开展常态化、高频率、大范围宣传活动。在宋庄镇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创平安”氛围,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意识普遍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动员337支社区社会组织,变身疫情防控“先锋队”开展入户宣传、情况摸排、巡逻防控、卡点执勤等一线疫情工作,为筑牢宋庄镇疫情防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驹桥镇NO.22全市首家业委会(物管会)运行指导中心
马驹桥镇现有产权小区17个,已成立业委会(物管会)16个,覆盖率94%。在加快成立业委会(物管会)的同时,全镇创新打造全市首家业委会(物管会)运行指导中心,推出党建引领“1+1+N”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指导中心老师在小区巡查、问询,实地了解情况。党建引领“1+1+N”工作法。即成立1个业委会(物管会)联盟党支部。在组建全镇业委会(物管会)联盟的基础上,成立由各业委会(物管会)主任组成的联盟党支部,各项事宜先在联盟党支部进行讨论研究,统一思想和形成方案后,再由各业委会(物管会)进行落实执行;成立1个镇级业委会(物管会)运行指导中心。制定全镇统一的业委会(物管会)各项履职工作流程、标准,制作统一规范化文书,全面提升业委会(物管会)履职能力,监督和指导业委会(物管会)日常各项工作;建立N个业委会(物管会)服务中心。
指导中心成立后,充分发挥政策清楚,情况熟悉,资源可调配等优势,为提升物业管理工作、服务居民搭建了平台。目前,已梳理并建立各小区业主共用部分台账,并指导业委会(物管会)对小区公共收益、公共维修基金使用情况完成初步核查,开展培训300人次,接待业委会、居民咨询45人次,实地辅导业委会(物管会)进行小区巡查20余次,对发现的交通设施不完善、路面破损、绿化斑秃等问题现场责成物业进行整改,均取得较好效果。
指导中心对社区、物业、居民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指导。下一步,马驹桥镇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为业委会(物管会)赋能,加强业主、物业、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协商共治机制,强化指导中心履职督导,全面提升全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潞城镇NO.23“文明银行”
“文明银行”是潞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的地区共建共治共享新平台,通过存储百姓点滴文明,兑换符合群众期待和需求的回馈服务,吸纳和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地区各类主体与群众的自治活力与能力,进而提升市域治理管理水平,构建新时代美丽乡村善治新格局。
通过党建引领组织村民开展“村民议事厅”活动,形成村内的事情大家议的协商氛围,预防并化解邻里间的矛盾萌芽,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构建农村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托积分回馈机制发动多元主体参与,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保证基层党组织主体地位,镇党委搭建“文明银行”总行,基层党支部主导,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分行形式进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出《党员积分细则》,开展“初心课堂”系列行动,用文明积分记录全镇党员参与情况,作为党员年底考核、评优依据。以“文明累积分 积分享服务 服务促文明”模式带领广大群众参与,不断开拓按需定制的回馈服务,让公益付出实时得到回馈。
聚焦激发活力目标,不断丰富服务载体,提升群众“三感”。涵养文明新风尚,优化成风化俗“小细胞”,各类积分细则成为群众行为指南,形成了示范传递效应,各类主题与形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传播文明意识、道德规范和文化知识。建立长效机制,孵化志愿服务“活细胞”,治安站岗队、平安巡逻队等志愿队,为群众提供按需服务,并发挥矛盾发现、矛盾调解、矛盾化解等作用。丰富服务载体,引导群众开展自治实践,通过线下走访、文明议事会及线上“文明议事厅”等形式,保障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权。
统筹社会资源,激活自治活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统筹社会资源,以“好邻居”机制吸纳市级下沉单位、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引导资源互动,实现共同体共治,在脱贫攻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中,整合社会单位和爱心商户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或积分众筹形式,精准满足困难群体需求,形成了“受益支付积分—参与获得积分—积分推进受益”的爱心闭环。
以党建为引领成立“百姓无忧”服务站,召集村内有专业知识的村民为村内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消防、燃气、水电等实际问题,预防各类安全隐患,丰富乡村社会治理内容和形式,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2018年至今,“文明银行”已有17586名文明储户,共累积3136039个文明分。如今,每月每村评选“最美庭院”,更有村民义务打理和维护腾退出来的小公园。开展“潞城好人·身边雷锋”新时代身边的雷锋在行动,形成全镇“随手公益、 人人志愿”的良好风气。开展“村民议事厅”活动,构建农村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立“百姓无忧”服务站,为村内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燃气、水电等实际问题。建立各类志愿者队伍,传承地区非遗文化,争当家园环境守护者。市级下沉干部成为“荣誉会员”,参与活动、联系资源、贡献智慧。
西集镇NO.24“党建引领”强治理 “五星争创”聚民心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西集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把握“服务、治理、党建、文明、守法”五个关键方向,激发村级组织、干部、群众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基层整体合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西集镇机关党员团员深入南小庄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聚焦党建引领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考评指标全覆盖、镇村干部全参与、区域资源全链接,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主体意识、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动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提升。
突出防控风险与服务群众两个关键。做到上下贯通,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环节,发挥“五联共建平安西集”治理经验,搭建起村居综治中心为基础的指挥体系,社会治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大增强。做到政民良性互动,高标准推动“接诉即办”,打造“30分钟服务圈”,促进镇村政务服务升级,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修定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作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落实分类指导、长效管理和统筹推进三项机制。突出分类指导、科学评定,把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纳入创建“五星级”党支部考核内容,由各职能科室结合分管职责任务和服务重点,对各支部工作完成情况分别打分。高度注重整合、统筹推进,注重各项考核评议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将创建村级“五星级”党支部与城乡三级联创、“双述双评”、民主评议党员、党建年度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确保创建工作推进有序、简便易行、务实管用。
西集镇“两会”期间矛盾会商紧急部署会通过“‘党建引领’强治理,‘五星争创’聚民心”项目的实施,村级党员干部引领发展、攻坚克难、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高,统筹资源力量各部门之间合作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碎片化”治理向“系统化”治理的水平显著提高。一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体系不断完善。各基层支部综合运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劳动仲裁等措施化解矛盾纠纷。建立联合调解队伍,在案件诉前、诉中介入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行政资源。二是风险调控水平不断增强。各基层支部牵头推进“平安村”创建,打造平安宜居的环境。村级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实战化建设,不断发挥风险调控和应急处突作用。三是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小支部、大党建”“我是副中心党员”等活动号召在职党员回村报到,通过“履职践承诺、开门办实事”活动,建立服务群众清单200余条,切实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服务能力迈上新高度。
快来选择你喜欢的明星品牌吧!谁会成为“十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动动手指 今年依旧你说了算!
来源:平安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