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常用的网络推广方法有哪些?
- 2、论文关键词有什么要求?
- 3、全国各高校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排名
- 4、中国建筑500强之中国中冶
- 5、减隔震行业前景如何?
- 6、建筑中级职称培训中心老师怎样在短时间里招到700个学生?
常用的网络推广方法有哪些?
1、SEO/SEM:互联网时代,遇到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去搜索引擎搜索。如何让自己的网站排在搜索结果的前面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SEO/SEM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APP广告:每个人的手机里多多少少都会安装一些软件,包括微信,qq,抖音,今日头条等,每天活跃的人数数以亿计,只要找准你的目标人群,投放效果不会差。
3、数据库营销:包括IM推广、EDM邮件发送、SMS短信发送等,转化率根据人群匹配度而定,总的来讲成本低,回报尚可。
4、分类信息网站:比较有名的是58同城,赶集网等,不同行业效果差异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酌情处理。
5、社群推广:以内容为核心,结合自己的行业,将目标用户圈在一起,形成社群,定期组织社活动。这种方法受很多教育类公司青睐,适合需要比较长时间转换的产品。
6、自媒体渠道:包括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网易号等,定期制作优质原创内容。
7、裂变式营销:通过某些奖励机制,让用户替你去推广。很多知识付费的平台都有在采用
8、资源合作:通过网站交换链接、广告交换、内容合作、用户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类似目标网站之间的相互推广。最常见的资源合作方式是网站链接策略,它利用网站访问和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合作相互促进。
9、百科推广:利用某些平台在搜索引擎的权重,创建相关的百科词条,达到营销的目的。
10、问答推广:最常见的就是知乎和百度知道了,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在用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1、软文推广:一篇好的软文总是在结尾让你忍俊不禁,但是又非常贴合主题。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底,效果比硬广好很多。
12、地图推广:在百度或高德地图上标记品牌或公司名称,用户在使用地图时就能看到你,地图传播面广,受众大,使用频率高,尤其适合大众消费品的推广。
13、视频推广:制作一些关联度较高,质量上乘的视频上传到像抖音这样的平台,每天就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你。
14、招聘网站:以招聘的名义,增加企业的曝光度,如果运用得当,零成本就能有不错的回报。
15、微博推广:微博开放性比社交软件开放性要强,持续的输出内容,提升关注度,利用好转发抽奖等功能,能够快速吸粉。
16.论坛推广:将精心准备的帖子发到热门的论坛上,迅速取得共鸣,适合健康类产品,例如祛痘
17、图片推广:图片推广分两种,一种是和搜索引擎合作,用户点击图片跳转至相关链接。例如建筑装修类。另一种是做图片生意的,最近比较火的“视觉中国”就是典型。
18、IM推广:QQ,微信,旺旺等,操作成本低,以量取胜。
论文关键词有什么要求?
征稿
近年来,中国学者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有数百万篇,如何在浩瀚的论文海洋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论文传播力和显示度,关键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是能够明确表达学术论文的主体研究内容或中心思想的词或词组,其最初是为了满足计算机系统编制各种文献索引的需要而产生。作为文献检索的重要依据,关键词应具有专指性、全面性、规范性等特点。但实际情况是,科技论文中存在大量的含义宽泛、无实质内容的无效关键词,如“应用”“分析”“问题”“研究”等等,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检索效率和传播效果。此前,已有学者对无效关键词展开研究,但其主要针对高校社科学报论文以及农业科技类论文,针对更广泛领域内的科技论文中常见无效关键词的计量学研究较少。
为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数据库,结合文献[3-5]及编校实践经验,选取10个科技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指向性不强、含义空泛的关键词,分别检索其在2015—2019年发表的科技论文中的出现频率,分析其年度分布规律及关键词共现网络。随后分别限定“大学学报”和“学院学报”以及“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即博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为文献来源,对比分析常见无效关键词在不同类型期刊以及不同学历作者所著科技论文中的词频分布。最后分析常见无效关键词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以期提高科技论文作者和审读编校人员对关键词标引质量的认识。
1.检索范围和方法
检索范围:文献来源限定为中国知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科技”6类目录下的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等(即本文所指科技论文),“大学学报”和“学院学报”,“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关键词限定为“应用”“对策”“问题”“管理”“设计”“措施”“影响”“现状”“研究”“发展”;发表时间限定为2015-01-01—2019-1-31。
检索方法:以“关键词+发表时间”“关键词+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为组合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6大类科技文献目录下进行检索,获得各关键词在不同检索条件下的词频分布。为确保检索结果的有效性,每检索一次均随机选取若干篇论文,并核对这些论文中是否包含目标关键词。最后,将所得结果输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时间为2020-03-07—03-09)。
2.无效关键词的定义和分类
2.1无效关键词的定义
无效关键词是指词义宽泛、不能准确传达论文主题内容、不利于检索的词或词组,或是未经公认的缩写词等。它们与论文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反映单篇科技论文的特点,不具检索价值。
2.2无效关键词的分类
无效关键词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根据文献[3.6]将无效关键词分为以下3类:1)表示国别或地域的泛而不专的名词,如“中国”“美国”“德国”等;2)“不能表示所属学科专用概念的不足以反映实质内容的词”,如“方法”“问题”“试验”“研究”“分析”等;3)加了限定词的复杂短语或是未经公认的缩略词等,如“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种”“AP”等,它们虽然能反映文章主题,但不利于计算机检索、识别。
3.10个无效关键词计量学分析
3.1不同年份科技论文中10个无效关键词频率分布
结合已有研究及编校实践经验,本文针对第2类无效关键词展开研究。分别选取“应用”“对策”“问题”“管理”“设计”“措施”“影响”“现状”“研究”“发展”这10个科技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无效关键词,限定文献来源为科技论文,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10个无效关键词在2015—2019年发表的科技论文中的频率(以检索记录表示)及其累计词频(10个无效关键词检索记录条数之和与当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总篇数的比值)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整体看,不同年度无效关键词频率分布相对稳定,按检索记录数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应用”“对策”“问题”“管理”“设 计”“措施”“影响”“现状”“研究”“发展”,呈现出明显规律性。2017年,科技论文发表总量为2 017 727篇,这10个无效关键词检索记录之和达82 732条(未排除有2个或多个无效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科技论文中的情况),每100篇文章里就有约4篇文章的关键词里包含这10个无效关键词之一,可见无效关键词的使用相当普遍。2015—2019年,“应用”这一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且其检索记录在2017和2018年分别达20 267和20 203条,明显高于其他9个无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说明科技论文作者选择“应用”作为关键词的比例较高。纵向来看,2015—2019年这10个无效关键词检索条数随年度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性,累计词频范围为3.7%~4.1%,其中2015和2019年的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均为3.7%左右(表1),说明科技论文作者并未有意地减少无效关键词的使用,无效关键词将会伴随着科技论文作者的写作习惯而长期稳定地存在。
▼ 表1 2015—2019年科技论文中10个无效关键词频率及累计词频分布
3.2 10个无效关键词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从而鉴别某一学科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的方法。目前,基于关键词的共词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文献计量、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
本文以10个无效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2015—2019年共现关键词(即2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现象)分布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2015—2019年10个无效关键词“应用”“对策”“问题”“管理”“设计”“措施”“影响”“现状”“研究”“发展”的检索记录总数分别为94 100、50 287、41 644、37 074、34 989、30 565、26 275、23 905、22 225和18 448条。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本文仅展示频率排序第1~15的共现关键词。
▼ 图1 2015—2019年10个无效关键词共词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15—2019年同一篇科技论文中同时出现2个无效关键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以“问题”为检索关键词,与其共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为“对策”,共现频率达15 223(图1(c)),也就是说,在一篇以“问题”为关键词的科技论文中,有大于1/3的概率会同时出现“对策”这一关键词。分析其余9个无效关键词的共词分布情况也可发现,与这些关键词共现频率较高的往往为无效关键词。例如,按照关键词共现频率排序,2015—2019年与关键词“应用”共现的无效关键词依次为“发展”“设计”“研究”,共现频率分别为2 188、1878和1 642(图1(a));与关键词“现状”“研究”“发展”共现频率较高的几乎均为“对策”“问题”“应用”等无效关键词(图1(h)~(j)),可见无效关键词共现网络不仅不能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而且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文选取的10个无效关键词排名前15的共现关键词中,有7个共现关键词中出现了“建筑”或“建筑工程”,这可能与该领域的科技论文发文总量较大有关:以“建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2015—2019年累计发文306 196篇,约占科技论文总发文量9 890 018篇的3%。
3.3不同期刊科技论文中10个无效关键词频率分布
以本文筛选出的10个无效关键词为检索条件,同时限定文献来源为“学院学报”和“大学学报”,检索得到2015—2019年不同类型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中的10个无效关键词频率分布及其累计词频分布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2015—2019年,发表于“大学学报”的科技论文明显比“学院学报”的科技论文多,但“学院学报”科技论文中无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明显比“大学学报”科技论文的高。例如,2015年,“大学学报”共检索到67 598篇文献,其中以“应用”为关键词的文献为100条;“学院学报”共检索到42 620篇文献,其中以“应用”为关键词的文献为305条,二者差异显著。由表2还可看出,2015—2019年,“大学学报”科技论文中的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分别为0.73%、0.72%、0.69%、0.58%和0.54%,“学院学报”科技论文中的常见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分别为3.36%、3.34%、2.89%、2.65%和2.56%,二者均随着年度的变化而逐渐降低,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同时,“大学学报”科技论文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明显比同期“学院学报”科技论文的低,说明前者关键词标引质量比后者的高。
▼ 表2 2015—2019年不同类型期刊科技论文中的10个无效关键词频率及累计词频分布
3.4不同学历作者所著科技论文中10个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分布
以本文筛选出的10个无效关键词为检索条件,同时限定文献来源为“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检索2015—2019年不同学历作者所著科技论文中无效关键词频率分布及其累计词频(即10个无效关键词检索条数之和与“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总篇数的比值)分布,如表3所示。
▼ 表 3 2015—2019 年不同学历作者所著科技论文中的 10 个无效关键词频率及累计词频分布
由表3可见,2015—2019年“硕士论文”总篇数显著高于“博士论文”总篇数,前者为后者的8.1~10.5倍;同时,“硕士论文”中10个无效关键词出现频率明显比“博士论文”的高,如2019年“硕士论文”中以“设计”为关键词的检索记录为203条,而“博士论文”中的检索记录仅为1条。由表3还可见,2015—2019年“硕士论文”中的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明显降低,分别为10.43‰、8.84‰、8.32‰、6.93‰和5.32‰,与2015年相比,2019年“硕士论文”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降幅达48.9%。2015—2019年“博士论文”中的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整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39‰、1.70‰、1.71‰、1.57‰和1.40‰,5年间“博士论文”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降幅达41.4%。同时,“博士论文”中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明显比同期“硕士论文”中的低,说明无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与论文作者学历有一定关系。
4.10个无效关键词出现原因及应对措施
4.1 10个无效关键词出现的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结果可知,虽然在2015—2019年博士和硕士作者群体已逐渐减少无效关键词的使用,但是在2015和2019年发表的科技论文中,这10个无效关键词累计词频并无明显变化(约为3.7%),说明无效关键词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本研究认为无效关键词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
一是多数科技论文作者未接受有效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撰写合适的关键词。有研究表明,多数高校学生承认自己未接受过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屈李纯等针对328名硕士研究生展开调研,发现仅有17.39%的研究生熟悉关键词的选取。其实早在1987年,我国GB/T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明确规定:每篇论文应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语。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针对关键词的行业标准CY/T 173—2019《学术出版规范关键词编写规则》,其中阐述了关键词的定义和基本要求。遗憾的是,高等院校中有关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和培训仍然较少,很多作者甚至从未听说过《汉语主题词表》,其他企事业单位中的作者接触到最新的标准、规范、写作培训和指导的机会更少,这也就导致了低质量科技论文和无效关键词的稳定存在。例如,在未包括“质量”“分析”“技术”“原因”等无效关键词的情况下,2015—2019年,仅本文选取的10个无效关键词检索记录总数达381 295条;进一步分析这些无效关键词的累计词频可发现,其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可见科技论文作者使用无效关键词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是部分作者未从思想上重视关键词对于论文检索的重要作用。有些中文科技论文作者只在乎论文是否能发表,是否能助其拿到学位或晋升职称,而对论文的关键词标引质量以及论文发表后的学术影响并不关心,这就导致科技论文中存在大量无检索价值的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图1还可以发现,作者在选取关键词时,往往只是根据刊物要求,简单地将论文题目拆分为3~8个关键词,而未仔细鉴别这些关键词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该篇论文的特点,导致同一篇论文中无效关键词共现的情况也相当普遍。例如,2015—2019年篇名中同时含“应用”和“研究”的科技论文检索记录达199 841条,篇名中同时含“影响”和“研究”的科技论文检索记录达128 358条,这也反映了部分作者从论文标题中选取关键词的随意性。
三是论文审读编校群体(包括论文指导教师和同行评议人员)把关不严。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编校人员秉持着“改错不改好”的理念,在审读科技论文时仅仅关注变量符号和单位使用不规范、图表和公式编排不合理等,而针对论文关键词等能体现文章亮点的内容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虽然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难免有不够走心之嫌。例如,2015—2019年来源于“学院学报”的科技论文总数为180 674篇,其中10个无效关键词的累计词频为14.80%;而来源于“大学学报”的科技论文总数为322 564篇,其中10个无效关键词的累计词频为3.26%(表2),前者累计词频约为后者的4.5倍,可见“学院学报”的编校群体对关键词的标引质量控制严格程度比“大学学报”编校群体的低。同时,高等院校教师忙于申请项目、开公司,疏于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及写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论文作者因学术不端而被撤稿或是撤销学位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可见高等院校中部分导师和同行评议人员对学生学术论文的主体内容审读尚不够仔细,遑论论文中的关键词了。例如,2015—2019年“博士论文”总数为116 093篇,其中10个无效关键词的累计词频为8.78‰;而“硕士论文”总数为1 016 061篇,其中10个无效关键词的累计词频为39.84‰,后者约为前者的4.5倍(表3),可见“硕士论文”的审读群体对关键词的标引质量控制严格程度比“博士论文”审读群体的低。
4.2无效关键词的应对措施
我们认为降低科技论文中的无效关键词出现频率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论文作者的指导与培训。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各科技期刊编辑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定期开设写作课程或开展写作培训,对作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使其加深对论文结构、论文要素、论文写作标准及规范的认识,提高综合写作能力,减少论文无效关键词的选取。例如,吉林大学《中国兽医学报》编辑部针对科技论文写作者开展“移动课堂”网络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科技论文作者应从思想上重视关键词对于文献检索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操作上严格执行关键词的编写规则。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关键词是科技论文检索的信息点,是表达论文主要学术观点的关键性因素,在论文写作中应避免使用无效关键词。CY/T 173—2019规定:关键词编写一般包括论文审读、主题分析、选词和编排;关键词应准确并充分揭示论文主题内容,重要的可检索内容不应遗漏。科技论文作者根据编写规则选取适宜的关键词后,还应以读者的身份进行反推:要检索这一研究领域的科技论文,是否会选择这样的关键词?合理、科学地标引关键词有助于提升文献利用率。
三是论文审读编校群体需对无效关键词进行严格把关。关键词能够反映期刊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关系着期刊的学术质量。论文审读编校群体应重视关键词的标引工作,选取合适的关键词有利于学术文献的有效传播和充分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论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例如,已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的《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严把期刊学术质量关,2015—2019年共发表论文2 385篇,其中10个无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为0;而《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期共发表论文933篇,其中10个无效关键词的检索记录为68条,累计词频达7.3%。可见,论文审读编校群体在关键词的标引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文献早已成为科研工作者最常用的检索方式之一。一方面,科技论文作者应主动学习科研写作标准和规范,参加科研写作课程学习或培训,根据论文主题选取恰当的、指向性强的关键词;另一方面,作者和审读编校人员都应从思想上重视关键词的标引,进一步加强对关键词标引质量的控制,避免使用无效关键词,以期实现科技论文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提高科技论文的检索利用率和学术影响力。
⚪本文来源中国知网,载于《编辑学报》2020年第4期,原题《科技论文10个无效关键词计量学分析》。
⚪引文格式:伍锦花,陈灿华.科技论文10个无效关键词计量学分析[J].编辑学报,2020,32(04):403-408.
⚪本文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敬请有需要的读者参考原文。
⚪作者:伍锦花,陈灿华老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转载自:社科学术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进行联系。
《二语写作》正在征稿,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及研究者扫码入群赐稿!(详情见最后一条推送)
精彩推文回顾
全国各高校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西南交通大学B+4中南大学B7长沙理工大学B 2长安大学B+5北京交通大学B 3同济大学B6东南大学B B+等(11个):重庆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B等(10个):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
D等(7个):名单略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北京交通大学B+3中南大学B5东南大学B 2西南交通大学B+4长安大学B6同济大学B B+等(10个):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路面工程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B等(9个):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集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D等(6个):名单略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北京交通大学B+3中南大学B5同济大学B 2长安大学B+4西南交通大学B6东南大学B B+等(10个):上海海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B等(10个):长沙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D等(6个):名单略
关键词:安全技术及排水渠施工方案工程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中国矿业大学B+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9重庆大学B 2北京科技大学B+6北京交通大学B10北京理工大学B 3西安科技大学B+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B 4中南大学B8河南理工大学B B+等(15个):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北大学
B等(15个):江苏工业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D等(10个):名单略
中国建筑500强之中国中冶
中国建筑500强之中国中冶
关键字:中国建筑500强 中国建筑 500强 中国中冶
企业是创新的责任主体。在推行创新型国家战略中,企业担当重任,越来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走出了一条产研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道路。2009年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中冶科技创新的实践证明,只有重视创新、推进创新、持续创新,企业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在“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总战略指引下,中国中冶以强大的冶金建设实力为依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联互补的EPC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装备自造和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并在全球87个国家拥有了193个建设项目。近3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为代表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2010年中国中冶光荣入选中国建筑500强。
这是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联合会连续第六次对中国建筑业进行全面,科学、独立的企业实力发展调查研究宣传发布工作。今年我们对超过12,000家利润总额在3000万元至90亿元之间的中国大陆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中国建筑企业进行了数据采集研究,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资信等级、社会贡献、业主满意度等指标对候选企业进行排名,并对部分候选企业进行实地拜访,从中遴选出500家中国建筑500强企业。
技术创新优化企业转型
中国建筑500强中国中冶始终坚持以 “创新提升”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核心内容,奉“创新提升”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多年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完善了创新体系机制建设,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自主创新呈现出众多成果,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他们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制定和实施创建创新型企业战略,制定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颁布了《中冶集团创建创新型企业标准》。《科技发展规划》和《创新型企业标准》的制定,为中冶集团创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方向指南。《创新型企业标准》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把中冶集团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的战略部署。
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构。集团设有技术中心和35个技术分中心,设立了中冶集团工程技术院,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拥有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拥有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等4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拥有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10个国家级设计研究院。
二是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核心主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自有核心技术的研发。2007—2009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 23.86亿元、36.73亿元和41.3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79%、2.22%和2.34%。
三是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与保护,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颁布了 《中冶集团知识产权管理规定》,12月召开中冶集团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截至2009年底,中冶累计有效授权专利2306件,其中发明专利242件。被授予国家级工法15项、省部级工法6项,主编和参编的国家技术标准43项、行业技术标准28项。
四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国中冶拥有6万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其中,科研人员达1万人,包括115名享有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2名国家科技奖项负责人、12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是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机制。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借助外智加快科技创新的发展,最终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中国建筑500强中国中冶坚持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同时获得了国家及有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和嘉勉。2007—2009年,公司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488项。2009年7月,公司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
人才创新推动企业全面振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具备深厚的技术科研基础和丰厚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更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企业要创建一个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中冶集团通过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机制。他们给予为集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重奖,以利于创新文化和激励氛围的形成,鼓励更多的员工成为创新型人才。
中国建筑500强中国中冶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技工制,大量引进人才,以人才推动企业全面振兴。同时,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也齐头并进,形成了转动企业向前的两只巨大的轮子,而为其导向的则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中国中冶认为,战略的制定首先是要发动群众。这一做法确保了战略制定出来以后,企业上下一个声音,战略的贯彻落实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保证。中冶集团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成果应用、集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中冶集团设有集团技术中心和35个技术分中心,设立了中冶集团工程技术院。
文化创新形成企业强大竞争力
文化创新比有形的创新更重要,其中包括战略创新以及组织能力上的创新。战略是企业发展之本,但来源于文化;战略发展要靠文化,文化也要不断前进,而它们的有机结合将形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中冶文化是伴随着中冶的发展不断形成和完善的。依靠建设“三心”文化(即,抓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责任心,抓队伍和广大员工的信心,抓万众一心),之后中冶集团又建设了责任文化、激情文化,克服万难,走出困境,全面振兴,走向今天。
中国建筑500强中冶集团于2007年6月颁布了 《中冶集团创建创新型企业标准》,11月颁布了《中冶集团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同年12月召开了中冶集团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提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与保护,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按照《中冶集团创建创新型企业标准》这个量化的标准,中冶每年申请专利及获得专利权数量共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每年申请100件;对于授权专利集团给予相应的奖励,其中:发明专利10000元/件、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1000元/件,奖金发放对象为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
近几年,中冶集团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都大幅度提高,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底,中冶集团拥有有效期内的授权专利2306件,其中发明专利242件,位居中国建筑类中央企业之首。这充分说明集团在开展创建创新型企业工作以来,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积累方面,意识逐渐增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助推中冶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中国建筑500强中国中冶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他们注重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监测体系,逐步夯实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定额、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抓紧完善监测网络,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统计制度,比较全面地掌握节能减排工作情况。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考核,严格考核,严格奖惩。2009年万元收入(产值)综合能耗0.2193吨标煤,比2005年的0.3617吨标准煤下降39.37%,提前一年实现了万元营业收入(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比2005年下降20%的“十一五”管理目标。
减隔震行业前景如何?
我国为地震多发区,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全国地震设防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因此加快建筑工程的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为此国家立法历时8年之久,终于在2019年发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将其纳入2020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中,且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20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未来随着立法的落地,强制性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减隔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为地震多发国家 对减隔震需求紧迫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
据统计,我国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省份发生过8级地震。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其中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6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度和8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8.6%,加上9度区,占总面积的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
而由于我国减隔震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同等强度地震下,我国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美国1989年加州洛马普里埃7.1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3人,日本1995年阪神7.3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500人,而2008年我国汶川8.0级地震死亡人数达6.9万人,是日本和美国的数十倍,甚至高于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因此,在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
我国减隔震起步较晚 目前处于发展初期
全球减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我国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关注减隔震技术,并于1993年才出现首栋间减隔震建筑。2001年,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志着隔震消能技术在我国的成熟发展。此外随着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订《防震减灾》,2010年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使用范围的调整,以及2014年发布政策加大隔震建筑全国推广力度等,我国减隔震逐渐受到重视,减隔震建筑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
随着近年来,我国减隔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目前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应用,包括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广东、海南、福建、内蒙、青海、上海、广西、河南、吉林、台湾等省市。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印发2016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关于印发2017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以及《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进展情况的通报》(每年分四个季度统计)的统计情况,2016-2018年我国新开工减隔震工程895、2042、1783项,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开工减隔震工程916项(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统计数未公布)。整体来看,国内建筑减隔震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但受国内宏观经济影响,2019年学校、医院、大型公益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新开工的减隔震建筑项目数量略有下降。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末,全国累计竣工减隔震工程7000项。
市场规模方面,减隔震建筑按新开工计算;每栋建筑隔震产品的使用量,则参考震安科技2017年发货在建隔震建筑563栋,隔震产品销售26569套计算,则平均每栋建筑隔震产品用量在47套左右;每套产品的价格,参照震安科技,2016-2019年公司产品平均单价为9014、8735、9546、11447元。2019年按照新开工1300栋计算(四季度数据因疫情影响尚未公布),则2016-2019年我国减隔震产品规模分别约为3.78、8.38、8.00、6.99亿元,市场规模总体较小,且变化较大。
市场竞争方面,目前国内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持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大体有:云南1家、江苏4家、河北1家、广东1家、四川1家、湖南1家、广西1家、浙江1家、上海2家、北京1家。具体企业分别为: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广东宇泰制震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强实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东方工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路博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容大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震安科技是全国领先的隔震产品(隔震支座)生产企业,行业市占率超30%,公司年销售减隔震产品3.5万套以上,未来2年三大新项目的陆续投产将新增12.2万套减隔震产品产能;时代新材代在全球汽车减振领域规模排名第三,在新型减振产品和新项目产品获得市场突破。轨道交通板块是时代新材主营业务的核心板块之一,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20%以上,其中桥梁及建筑工程减隔震产品质量受国际认可,截至2019年,时代新材桥梁支座产能为50400件。
但其实从我国当前各省市减隔震建筑及全国间隔产品规模来看,当前我国减隔震建筑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即使是减隔震建筑数量最多,规模占比最大的云南,其减隔震建设的渗透率也不到1%,行业发展还有待政策和市场的大力推动。
政策加快减隔震市场发展,强制性政策呼之欲出
2009年以前,我国减隔震行业相关政策主要是技术规范类,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CECS126:2001)、《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20688.3-2006)等。2009年以后国家开始加快减隔震的应用推广,如2009年5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地区的甲、乙类新建中小学校舍,符合隔震技术使用条件,鼓励优先采用隔震技术;2014年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鼓励和提出,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公共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该文件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转发并要求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推出的司法部、住建部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减隔震行业影响重大,管理条例相较过去的政策性文件在推行态度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增添多个重要内容。首先,管理条例由过去鼓励性的关键词更换为“应当采用”的强制性用词,标志着国内减隔震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正式由鼓励性向强制性转变。其次,管理条例新增内容包括减隔震应用领域的拓宽,由原来的“学校和医院”向“养老机构”、“应急避难场所”等延伸,同时提出抗震加固要求以及装配式建筑的减隔震应用支持。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烈度区地区的减隔震“强制性”要求,国家已经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已列入2020国务院立法计划,预计年底或2021年初落地概率极大。届时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
我国减隔震市场空间巨大,百亿规模可期
数据显示,我国地震设防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0%。2019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约35.32亿平方米,则粗略估计地震防区内新开工面积约为21.19亿平方米。未来随着《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落地实施,我国减隔震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假设隔震应用单位造价约100元/平,按照2019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假设,当地震设防区减隔震应用渗透达1%时,则减隔震市场规模可达22亿元;渗透率达5%时,规模可达106亿元;渗透率达10%时,规模可达219亿元,行业空间巨大。
此外,随着减隔震行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强制范围外应用,如LNG、商业地产、IDC也将扩大影响,加之随着我国基础设施补短板和LNG等公共建筑类别抗震设计需求刚性,未来减隔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减震器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建筑中级职称培训中心老师怎样在短时间里招到700个学生?
建筑中级职称培训中心老师怎样在短时间里招到700个学生?源生如潮旨在为各个培训学校提供优质的招生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以最小的成本招到更多学生,不断提高学员咨询率及准确率。【源生如潮公司简介】昆明源生如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源生如潮),总部位于四季如春的云南省昆明市,专注于从事招生策划、线上推广和网络代理招生服务。源生如潮将原来多家公司旗下的知名招生网站整合在一家,利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写作与发布引擎,全方位覆盖潜在需求用户,真正实现搜索引擎霸屏营销。源生如潮具备专业的运营推广团队和专业的客服团队,提供学校网页制作,课程上架到咨询引导一系列的专业招生服务,努力达到学员、培训学校及平台多方共赢。目前主要覆盖的业务包含有语言培训、电脑与IT、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中小学辅导、出国留学、学历提升等。覆盖城市达150多个,上线课程10万+,已达成合作的学校已有1000多家,2023年为培训学校创造1000多万的业绩。【常见推广方式】(一)CPC:竞价推广、竞争激烈,价格高昂,恶意点击,管理麻烦、稳定性差。(二)分类信息:门槛低,信息龙鱼混杂排名不稳定、用户体验差。(三)SEO:优化周期长、算法更新快、沟通成本高、竞争大、效果没保证。(四)户外广告:覆盖面小、时效性差、修改难度大,招生效果难以预估测评。(五)广告联盟:可信度不足、用户体验差、受众不精准、误点击消费较多。(六)传单广告:传单泛滥,顾客产生厌烦情绪,宣传效率低,浪费资源又消耗金钱。【常见招生问题】(一)用户体验不佳学校网站做了搜索竞价排名,但因网站设计缺乏美观度与合理性,用户体验差,导致咨询率低。(二)无专业推广团队学校缺少专业的网络技术团队。无法胜任从建站、优化、推广三者同步结合的无间隙式营销。(三)招生渠道单一招生渠道单一,缺少多渠道的招生手段;可拓宽招生的渠道,例如网络招生已是趋势。(四)营销成本高每年投入高额的网络营销费用,由于对人群定位不准,账户操作经验不足,导致营销效果差。【招生业绩差怎么办?找源生如潮】(一)投入成本低免费推送精准资源,按成交效果付费,不成交相当于免费帮学校做广告,低投入(需支付部分年费),高产出。(二)覆盖范围广网络招生,不受地域限制,可全国招生,广告覆盖广,持续时间长(24小时在线),品牌曝光率高。(三)推广更省心您只需提供推广所需素材,网页制作,关键词排名、品牌推广、在线接单,全部交给我们完成。(四)招生效果好精准关键词全网优化,定向性强,受众明确,成交效果更好。2022年为合作机构带来1000多万的业绩。【为什么选择我们?】(一)自己线下推广招生1.自己线下招生,人力成本过高,收益少。2.通过线下招兼职发传单,成本过高。3.不懂排名优化,只知道投百度投灯箱。4.员工通过传统的微信微博QQ发帖招生。5.自己的官网,不会优化,覆盖范围小。6.依靠学员转介绍,宣传力度小。7.只想在一些免费网站发些招生广告。8.机构招专业的团队投入成本过高。(二)其他网站招生服务1.单个网站品牌知名度低,覆盖面小。2.名单量少,学员转化率低。3.单个网站同类关键词覆盖面少。4.推广力度不足。5.名单质量低,精准名单少。6.优化技术有限,无专业优化团队。7.关键词难以占据搜索引擎前几页。8.获取学员名单不及时。(三)源生如潮招生服务1.三大网站同步推广,覆盖面广。2.三个网站电脑和手机端同步展示。3.精美的网页,大大提升了品牌形象。4.发布引擎可覆盖海量长尾关键词。5.所发布软文符合SEO规则,搜索排名靠前。6.精心的课程包装提升用户体验、咨询转化率。7.名单质量高,转化好。8.专业的运营推广团队和专业的客服团队。【推广引擎】(一)自动生成一键发布发布引擎可一键生成海量优质文章,自动发布三大招生网站。(二)用户体验良好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精美落地页面,并配有相关的课程介绍,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户咨询。(三)全面覆盖用户全方位覆盖潜在用户,包含上下游关键词、核心关键词与长尾词布局,最大程度覆盖用户。(四)短时间内实现霸屏发布引擎具有自动发布及覆盖关键词广泛的特点,可短时间内实现万词霸屏。【合作流程】(一)了解沟通:主要了解学校信息和主推课程。(二)洽谈细节:针对合作过程中的细节方面进行商讨。(三)签订合同:确认合同细节,双方签字盖章。(四)物料对接:课程物料对接,上架相关课程,制作页面。(五)推广引流:利用发布引擎,为相关课程进行推广引流。(六)成交结算:推送精准学员,核对报名后结算返佣。